为了进一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5月14日至19日市王小芳“名师送教”工作室第八次活动于温州市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开展。本次活动内容丰富,由数十节高质量优质课评审观摩、学员研讨与专家引领等几部分组成。
优质课堂展风采 异彩纷呈竞芬芳
5月14日先有来自瑞安市毓蒙中学李超群老师拉开本次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审的帷幕。李老师整合八下第四单元内容形成《寻·公道之法》,第二节陈娴娴老师以议题式展开《公平正义的守护》,都不约而同使用了《第二十条》作为情景创设的依据。整个影片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讲述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和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为维护公平正义所作出的努力。
李超群老师独树一帜以劝说信—上诉状—发言稿—优秀影评串联本单元,在“劝说信”学生展示环节,及时抓住课堂追问,以问促教。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李老师进行了针对性追问,增加问题的厚度,并把“思维跑偏”的学生拉回正轨。教学追问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是李老师深度把握教材知识的表现,更考验现场教学智慧。
来自平阳县水头镇第一中学陈娴娴老师在总议题“如何守护公平正义”的总议题下,展开子议题“我们为什么要守护公平正义”,“个人如何守护公平正义?”,“谁能保障公平正义?”问题设计体现了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挖掘、深入探索的过程。陈老师在实践运用环节引入时政热点“邯郸初中生遇害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以问促教、以问促行,实现知行合一,体现了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第三节《单音与和声》课堂导入独树一帜,来自龙湾区实验中学吴加琦老师通过热身游戏并提问“为何能拍得整齐响亮”,让学生形象感知个人遵守集体规则的重要性。紧接着过渡到研学活动策划,在与学校研学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对比中,出示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发生冲突时合理化解的微项目活动,学生全程参与,基于自身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明其理,行其道。吴老师以研学活动串联本课,将说理转向内在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并强化坚守集体主义的意识。
《单音与和声》,创“衣”无限。来自泰顺育才初级中学杨钰莹老师以“校运会班服设计”微项目为驱动,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和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和表达欲。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面对集体时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最后在杨老师以点带面的感性升华中坚守集体主义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来自龙港的温海鸥老师展示《多彩的职业》一课,围绕“怎样的少年未来可期?”“少年,如何让未来可期?”“少年,未来如何可期?”三个子议题,以撰写职业生涯规划图为主要课堂任务,让学生明确家乡温州的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实现我们的理想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学会自我分析,了解社会所需,拥有正向的成长路径。
来自永嘉的姜娜老师结合“猫一杯”这一热点事件,引发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思考,形成思维碰撞。使学生认识到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围绕“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人?”“法治——法令既行,秩序自证?”的子议题,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生活中不合理现象,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形成责任意识。
来自苍南的华释怀老师展示《根本政治制度》一课,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盈盈作为课堂主线,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关于推动海岛地区建设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模拟议案,学生在提出议案、分析议案、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来自瓯海的谢黎敏老师以“职业寻涯,逐梦青春”为主题,带领学生认识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理发师、磨制镜片、农场工人等学生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并让学生思考“父母的职业你喜欢吗?为什么?父母的职业你能胜任吗?体验后,你有何感悟?”明白每份职业的辛劳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钱老的访谈,意识到职业的选择需要做到多样准备,争取达到择己所爱、择己所利、择己所需、择己所长。
来自温州市第二中学的黄洁如老师带来的《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围绕“校园音乐节”这一真实情境切入,围绕音乐节巧妙设计三个议程:“初步设计,确定方案”“预案设计,合作解决”“活动感悟,绘制封面”,层层推进。整堂课简约利索、聚焦、清晰、深入从基点到落点一气呵成、在做中学,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目标落实到位。
来自文成县黄坦中学的陈小伟老师带来的《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以探寻背篓地铁上和谐的密码为总议题,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以完成地铁运营机构给乘客的答复以及探究背篓地铁”和谐密码体现了怎样的理念?两个活动来推进整堂课,课堂氛围热烈,思辨性强,同时在议学活动中落实了学习目标。
来自东瓯中学的钱嘉宁老师带来的《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以七都大桥限机动车这一学生身边的正式案例切入,课堂中进一步探讨了相关部门应该为非机动车提供车道吗?看似矛盾的法规又是如何彰显平等的呢?为漫画起一个标题,并说明用意,续写漫画并演绎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充分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整堂课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与精彩演绎中画上了句号,但引发的思考和对同学们行为的引导却远未停止。
来自乐清市城南中学的盛虹燕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心设计的《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以成立“聚光小队”为驱动型任务,整堂课围绕“寻找光源”“以案释法”“以法促行”三个子任务展开,融入了蛋仔派对模拟调节微项目,设置思辨环节,注重学生参与,促进思维生长,同时导之以行,生成法治素养,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理念。
在5月15日下午场的课堂评比中,温州市洞头区海峡中学王倩倩老师带来课堂展示《公平与正义的守护》。王倩倩老师以案例“沙先生购买黄芪薏米饼干后发现商品违规添加药材后继而再次大量购买该商品并要求退款并支付10倍赔偿,遭到拒绝后,将涉事食品公司告上法庭”贯穿全课,让学生讨论个人应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司法如何守护公平正义。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王老师让学生们分享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不公平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整堂课思路清晰,学生积极性高。
温州市高铁新城实验学校的陈怡老师带来课堂展示《根本政治制度》。陈怡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示了他们的项目化作业成果——走近身边的人大代表。学生们通过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更深入地了解了人大代表的产生、职权、义务以及如何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最后,针对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在线给人大代表联络站提建议。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了更好的理解。整堂课老师娓娓道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最后,由温州市第四中学的朱赛娜老师带来课堂展示《公平与正义的守护》。朱老师以《今日说法》胡阿弟境外代购案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公正之心,如何坚守?并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潜能被激发,让他们知道,不管站在哪一方,都要有公正之心,司法建设在不断的推进当中。同时,在公正的审判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和法律的平衡点。最后,朱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项目化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情法冲突事例。如:我的好朋友欺凌他人,我该怎么办?结合本课所形成的法治思维,开展小组辩论并形成报告。整堂课,学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名师讲座助成长 课例展示促提升
5月19日,温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王小芳老师、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林雪微老师与工作室学员在线上相遇。
先由王小芳老师开启专家的引领:《2024年温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审观摩漫谈》。王老师提到市级课堂教学评审作为2年一次的大型比赛,展示了温州各县区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认知水平,结束的是比赛,不停的是脚步。
第一部分:目标确定须谨慎。以《单音与和弦》为例,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赛教师不约而同聚焦学生集体生活,创设“研学中的矛盾”、“班服设计”、“合唱比赛”等情景,体现了其共同课堂价值追求。但要避免上成班会课、创意艺术课,我们可以通过研读课标减少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偏差,凸显道法学科特点。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促智慧。项目化理念,与新时代教育追求的价值导向相一致。信息时代,教育更要去培养学生更多的创造力。我们应着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系,减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机械识记抽象概念,课堂素材避免使用带有争议性的话题,尤其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电影情节等,将注意力集中在借助项目化培养道法学科独有的思辨力,这也是一种创造力。
第三部分:人的关照终相通。作为道法教师,在课堂跟学生交流过程当中不能目中无人。我们要始终关照到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当学生不能立刻满足你的预设时,及时主动去关注学生受挫的学习心理,进而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课堂讨论,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林雪微老师发表题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新追求——探寻优质课背后的价值意蕴》,深度剖析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并分享了打造一堂有高度、有立意课的系统策略。
林雪微老师首先展现了当前教育领域的新课标背景,她指出,新课标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教学实践的全面指导。
接着,林老师详细阐述了新课标下的课堂追求——聚焦四“点”,课堂教学应该基于学情、立足生活、注重实践、优化评价。因此,她总结一堂有意蕴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做到“近、进、劲、径”四个方面,即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深入了解学情,抓准学习核心,学会智慧还道。
基于这四方面,她将此次不同区县的优质课展示分为不同主题,在同一主题下相互比较,肯定每位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追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的遗憾所在,引导教师打造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课堂。她向与会教师分享了可行路径:立意,决定教学的高度;素材,决定教学的长度;问题,决定教学的宽度。唯有此,学生、社会、国家才能三位一体,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的育人目的。
深耕细研促进步,深度指引引醍醐。林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富有广度与深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次学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体现以生为本,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也开启了教师们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教学研究之旅。
图文供稿:工作室成员